博安达——让生态环境更美好

产品专题丨博安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信息评估系统

2018-08-17

政策背景

近年来,国家出台系列文件,指导环评工作开展,逐步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由项目环评到规划环评,全面推进环境问题从源头管控。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明确提出需要对环评审批的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和责任追究,具体概况如下:

1、对于环境影响登记表有审批制改为备案制。

2、取消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许可与排位许可制度相衔接,强化“三同时”和事中事后环境监管。

3、强化了公众参与和信息公开要求。

4、强调了规划环评落地及与项目环评联动。

5、明确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建设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实现网上申请、受理、审批和监督。

《十三五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实施方案》要求建立基于大数据的环境影响预警体系。完善全国环评基础数据库,建设“智慧环评”综合监管平台。

为了更好辅助审批,从中央到生态环境部提出:需要形成辖区内的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为手段环境管理机制,强化空间、总量、准入环境管理,划框子、定规则、查落实、强基础,不断改进和完善依法、科学、公开、廉洁、高效的环评管理体系。

产品介绍

博安达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信息评估系统,通过信息化规范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流程,实现与政务大厅、环保部门的无缝对接。通过“三线一单”的约束很好地支撑日常审批。根据汇集的数据进行环评大数据挖掘,全面分析区域内审批污染物总量排放趋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系统概览

 

建设内容

 

角色概览

 

产品特色
1、智能辅助审批,高效工作保障

落实“三线一单”约束智能辅助审批。根据审批信息自动生成审批前公示,拟审批公示、审批后公告信息且支持全省各地市区县各自维护模板。

 

2、建立审批数据与经济状况的对应关系

深度研究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影响,探索经济发展规律,找出制约经济与环保发展的问题。

 

3、应用预测建模,支持科学预测

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标准、准入条件等资料库对草拟批文实时提供材料支撑提供气模型为后续项目投产之后有可能产生的大气污染、污染速度、污染范围、是否触及生态红线等提供科学的预测。

 

4、建立环保中介机构从业信息,对机构进行从业及信用分析

通过建立中介机构信息完善对中介机构的从业分析,以及根据中介机构日常情况进行信用评级并且根据信用评级反过来指导日常的管理,最终形成闭环管理模式

 

5、生态环境部数据无缝对接,省市县全覆盖上报

实现生态环境部、省厅、地市、区县四级环保部门联网,纵向打通环保部环评审批信息联网报送系统,实现环评审批信息上报。

 

6、一级部署三级应用,政务服务综合办公横向打通

通过统一的部署实现省厅、地市、区县三级环保部门应用,横向打通政务服务大厅系统、综合办公系统。

 

7、“一项一档、一档多用”项目台账精细化管理

通过智能算法根据项目的部分特征值智能提取项目信息形成项目大名单表,在形成审批、试运行备案、验收备案过程中通过智能化手段将一个项目的多次数据和各种类型数据串起来形成项目台账。

 

8、一张图俯瞰全省环保审批事项

各环保审批要素集中在一张图中统一显示,一览无余展示审批、环评状况,直观立体、全方位、无盲区展示项目信息。

 

9、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信息公开自动化

实现全省市审批数据资源共享,审批公示数据面向地市使用。

 

用户案例

省级: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贵州省环境保护厅、山东省环境保护厅、安徽省环境保护厅、甘肃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广东省环境技术中心、陕西省环境评估中心

地方级:苏州市环境保护局、太仓市环境保护局、深圳市人居环境委员会

区县级:昆山市环境保护局、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深圳市宝安区环境保护和水务局、深圳市龙华新区城市建设局、深圳市光明新区城市建设局、苏州市相城区环境保护局

乡镇级: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建设和环境保护局

典型案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环境保护厅环保审批一张图项目

以下内容援引自《中国环境报》2018年8月15日刊文《广西建成三级联合环评市场监管体系》

在一些重大建设项目落地过程中,环评审批是一道关键的“过滤器”。近年来,广西壮族自治区环保厅主动改革创新,紧紧抓住环评中介服务市场的“牛鼻子”,逐渐形成自治区、市、县三级联合的环评市场监管体系,促使责任心低下、管理问题突出、技术水平较弱的环评机构逐步退出市场,广西辖区环评文件编制质量明显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