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安达——让生态环境更美好

珠三角联防联控确保绿色大运

2011-07-04

编者按:

第26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以下简称“大运会”)将于2011年8月12日~23日在深圳市举行。届时,来自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团队约1.3万名运动员将参赛。

良好的环境质量是保障大型运动赛事顺利举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大运会环境质量保障工作进展如何?如何以“绿色大运”为契机,推进珠三角区域联防联控工作上新水平?请看本篇报道


实现督察全覆盖零死角

13市执法人员兵分五路派驻各地

“大运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交给广东省和深圳市的重要任务,办好一届‘绿色大运’是我国政府对国际大体联做出的庄严承诺。”

6月9日,广东省政府召开大运会环保协调工作小组第一次工作会议。副省长林木声要求,各市、各部门要把大运会环境保障作为当前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利用举办大运会契机,争创区域联防联控新佳绩,不断改善珠三角和全省环境质量。

根据省“三会”(亚运会、亚残运会、大运会)筹办领导工作小组的要求,大运会筹办工作的运行指挥系统实行扁平化管理,由深圳市实行统一指挥。环保专项小组要向总指挥部派一名有经验、熟悉业务、能参与拍板决策的副厅级负责同志作为联络员,进驻总指挥部指挥中心集中办公,接受总指挥部的统一指挥和调度,加强与深圳市大体委环境质量保障部的无缝对接。
省环保厅厅长李清强调,突出重点,强化环境治理。在空气质量保障方面,要以深圳、东莞和惠州为关键控制区域,其中深圳和东莞凤岗镇为核心控制区域,东莞市其他地区和惠州为重点控制区域。在控制指标上,要以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为重点。在控制措施上,必须以机动车、锅炉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控制为重点。水环境保障方面,要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力度,确保大型活动水域海域、比赛场馆周边及涉水项目水域水质满足目标要求。同时,要做好东江水质保护工作,保障大运会期间主办城市深圳及流域各市饮用水水源安全。

开展环保督察专项行动
执法人员赴各地开展为期两个月的现场督察

“深圳要加强与东莞、惠州等周边城市的协调联动,共同做好大气和水环境的联防。必要时依法对一些重污染企业采取临时关停措施。”

按照省领导的指示精神,近日,省环保厅环境监察局从13市抽调执法人员组成工作组,兵分五路,派驻各地,进行为期近两个月的环境现场督察。其中,重点城市深圳、东莞、惠州市各一组,珠(海)中(山)江(门)城市圈一组,广(州)佛(山)顺(德)城市圈一组。

制定监测预警工作方案
全面启动环境监测应急预警,成立领导小组

6月26日~28日,联合督察组在惠州现场核查电镀企业,打响大运会环保督察专项行动“第一枪”。

省环保厅党组成员、省环境监察局局长周全要求,大运会环保现场督察工作要与日常环境监察工作相互促进,做到八个“结合”:与环境安全隐患排查相结合,治大隐患、防大事故;与主要污染物总量核查相结合,推进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与重金属整治相结合,摸清污染底数、落实整治责任;与重点信访案件查处相结合,加大督察工作力度,全力推进案件化解;与强化危废监管相结合,及时督察、监管到位;与重点区域、流域整治推进相结合,目标倒逼进度、督察倒逼落实;与促进重点环境问题解决相结合,确保查处到位、整改到位;与促进作风建设相结合,促进职能转变,提高工作效率。

根据专项督察工作方案要求,大运会环保现场督察工作要以4个“强化”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区域环境执法联动能力。一是强化协调沟通,增强整体监督效能。相关市环保部门要建立健全协调沟通机制,督察方案达成一致,督察行动达成一致,加强环境执法联动,从整体上增强珠三角区域环境监督效能。二是强化分级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各市环保监察部门抓紧制定相应方案,既要配合督察组开展工作,又要对督察组未到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实现督察工作全覆盖、零死角。三是强化“二监”(监测、监察)结合,提高环境监控效能。各级环保部门监测机构,要在本次督察期间,加强监测频次,通报监测结果,对监测异常的,环境监察部门快速做出反应,及时制止环境违法行为。通过本次督察专项行动,整合环境监察、监测执法资源,形成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长效机制。四是强化执法力度,实现环境安全目标。既要整合内部执法资源,形成强有力的监管拳头,又要整合外部执法资源,实现环境执法的联动。6月8日,省环境监测中心印发实施了《省环境监测中心实施深圳大运会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工作方案》,成立大运会环境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综合协调大运会期间环境监测总体工作,并对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突发应急时间、信息与网络和后勤保障等具体监测工作进行了明确分工。

历史数据表明,大运会期间深圳空气质量良好。但8月是台风的高发季节,如果珠江三角洲区域处于台风外围的下沉气流或者高压脊的控制范围下,大气扩散条件较差,空气污染将加重,可能出现空气质量超标甚至出现重度污染事件。

为防患未然,确保大运会环境安全,6月3日,省环保厅总工程师陈铣成召集有关单位负责人召开会议,研究部署大运会东江供水水源水质保障方案的编制工作。会议要求从加大重点污染源和风险源监管力度、加强监测预警、科学合理安排水利设施运行调度、充分做好各项应急准备等方面,做好方案编制工作,以保障大运会期间主办城市深圳及流域各市饮用水水源安全。

6月19日,省环保厅副巡视员张振钿又在广州主持召开了大运会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空气质量保障应急预案专家论证会。清华大学教授贺克斌,北京大学教授胡敏,国家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研究员吴兑等8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与会专家认真听取了编制单位的工作情况汇报,审阅了应急预案文本、编制说明及技术评估报告,并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

根据专家建议,从大运会开幕前5天到闭幕,即自2011年8月7日~23日,深圳市未来48小时内API(空气污染指数)可能达到或超过90或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超过0.108毫克/立方米,结合气象部门的污染潜势预报,经综合分析后发现未来48小时可能出现极端不利于空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并使大气污染加重时,将按程序启动应急预案。

【深圳】成立指挥部制定行动计划

力争提供一流的生态环境

“承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大运会。”是深圳在申办大运会时做出的庄严承诺。

今天的深圳正以积极的实际行动履行最初诺言,把生态与环境保护作为大运会举办的重要内容,全面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力争提供一流的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承办一届“更低碳、更绿色、更具影响力”的世界大学生运动盛会。

“1加10”全力以赴

深圳市成立了由常务副市长吕锐锋任指挥长的大运会环境保障指挥部,统筹协调推进大运会生态环境保障工作。制定1个总体行动计划和10个专项行动计划的“1+10”文件体系保障方案,内容涵盖水、声、气等各项环境影响因素以及环境监测、监察等各项环境管理要素。

在空气环境质量保障方面,截至目前,深圳已完成11台燃油机组“油改气”工程。完成妈湾电厂6台机组烟气脱硫治理,年削减二氧化硫4.2万吨。截至5月底,已累计淘汰锅炉307台,改用清洁燃料440台。此外,全市已建成25家简易工况法排气检测站,共计96条检测线,并从今年5月30日开始实施简易工况法汽车排气检测新标准,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

在水环境质量保障方面,目前深圳已完成75个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排污口处置工作和石岩水库等9座饮用水水源水库一级保护区隔离管理,全市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达100%,此外,建成并投入运行20座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处理能力达302万吨/日。

在声环境保障方面,深圳全面加强了建筑施工、工业企业和三产服务业经营噪声控制,并新增19个噪声自动监测点,对运动员村、新闻中心、有控制要求的比赛场馆以及部分环境功能区实行全天候实时监测,并每日上报1次监测数据。

在环境安全预警保障方面,深圳完善了大运会环境空气质量实时监控网络,在比赛场馆附近新增空气质量监测子站9个、流动监测车1台,增加细粒子(PM2.5)和臭氧等指标的连续自动监测。新增17个水质监测点和17个海水水质监测点,并加密了常规监测频次。

在“绿色大运”行动方面,大运会新建和改造的66个比赛训练场馆均在节能、绿色环保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尤其是大运中心体育馆的设计与建设,在节能环保方面共计运用了18项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如中水回用技术可收集游泳馆废水,经处理后用于卫生间冲厕及绿化用水,单此项技术每年将节约自来水及减排废水量共计1.8万吨。

最后38天全面冲刺

“距离深圳大运会开幕仅38天的时间,我们将全力以赴,只争朝夕做好大运会生态环境质量保障工作。”深圳人居委大运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运会环境保障工作已经进入冲刺阶段,各项工作转入了新阶段,要在做细做实、提质提效上下功夫。

继续推进环境空气质量保障。全面推进火电厂污染控制,对大运会前未完成低氮燃烧器改造的燃机机组,实施大运会期间禁止排放或减轻、消除污染的措施,确保氮氧化物排放浓度达标。7月31日前,将现有高污染燃料燃用设施(用于上网发电的除外)依法予以拆除或改造。推进全市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排放重点企业污染整治,通过采用低VOC涂料,运用自动静电喷涂提高涂着效率,应用燃烧、吸附、洗涤等措施减少VOC排放。在全市范围推广使用国Ⅳ油,严格执行第四阶段国家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对未达到本行政区域执行的国家阶段性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机动车,不予办理注册登记。

继续推进大运会水环境质量保障。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和河道整治工程建设,切实改善景观和比赛水体质量。加强比赛水域沿岸机动巡查,加密巡查频次,及时整治非法排污口及非法排污企业。加快推进石岩水库截污工程、深圳水库入库支流整治等工程建设,加强饮用水水源地危险化学品、污染隐患的排查清理和有毒有害危险品运输管制,依法限期拆迁或关闭水源保护区内排污口、违章设施和非法畜禽养殖场。大运会期间强化危险废物管制措施,从2011年8月起,暂停危险废物跨市转移,可处置的就地处置,不能就地处理的由产废单位暂时安全储存。

全面落实空气质量保障临时措施和应急措施方案。2011年8月1日~23日执行大运会期间临时措施,加大污染减排力度,强化监督管理,对违法排污行为严格查处。2011年8月7日~23日,在遭遇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环境空气质量浓度可能超过设定的标准时,报请市政府启动应急措施。应急措施主要包括:妈湾电厂4#机组停止运行;全市范围内全天对深圳市籍和外地籍机动车按车牌尾号实施单双号限行措施;依法责令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大型锅炉、窑炉停用,依法责令使用柴油燃料的锅炉临时停用,各企事业单位停止使用备用发电机;暂停全市建筑施工工地作业,加大道路保洁力度等。


【东莞】加强接壤区域环境监管
异地调配执法,充实执法监管力量

本报讯 东莞市环保局在临近深圳市的清溪镇、常平镇派驻两支环境监察大队,每队配备18人,分片区就近加强企业执法监察管理。大运会期间,实施异地调配执法,进一步充实这一区域执法监管力量。

加强环保在线监控管理。目前,全市共对352家重污染企业实行环保在线监测监控,其中,与深圳接壤区域共98家。加强重点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分3批次对全市605家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其中与深圳接壤区域企业有103家,争取在8月底前完成首轮审核。

结合《东莞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实施,全面推进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东莞深能源樟洋电力有限公司等5家燃油电厂已全面完成改燃LNG(液化天然气)改造,“油改气”工作推进顺利。市财政投入6000万元补助资金,完成对292家加油站、8座油库和114辆油罐车的油气回收治理工程。在2011年度安排了1.35亿元资金,专项用于小型燃煤锅炉淘汰补助;对未纳入淘汰范围的工业锅炉,加快达标整治工作,确保达到省颁布的新排放标准。

全面推进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治理。将360家企业纳入VOC重点监管企业名录,建立定期监察制度,监察频次提高到每月一次。从今年1月1日起,全面启动了印刷、制鞋、家具等3个行业新排放标准的实施工作,对上述3个行业的企业进行全面的达标整治。目前,全市已有216家企业完善了配套污染物收集、处理、排放设施,占重点监控企业总数的60%。

印发了《东莞市“十二五”降氮脱硝工程建设方案》,计划利用3年时间,分期分批,全面推进全市火电厂及大型锅(窑)炉的降氮脱硝工作。目前,沙角电厂群已全面启动了脱硫工程建设工作。要求陶瓷、玻璃生产企业必须安装高效除尘设备和脱硫设施,确保达到省规定的新排放标准。全市玻璃、陶瓷行业正按照有关要求加快开展治理工作,预计7月底前可以完成全部整治。

加强机动车污染防控。在前期工作成效基础上,大运会期间,对进入深圳区域的车辆进行全面路检,确保无超标车进入深圳。


【惠州】保障流域饮用水安全
两流域否决28宗水污染型项目

本报讯 为保障大运会环境质量,惠州重点控制锅炉废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加大水环境综合整治,做好东江水质保护工作,保障大运会期间主办城市深圳及流域各市饮用水水源安全。

大力开展锅炉废气治理。将惠城中心区等人口密集区域划定为高污染燃料禁燃区,限期关闭拆除禁燃区内的高污染燃料设施。目前,惠州市已淘汰或清洁能源改造中小燃煤锅炉95台,7月底前可完成剩余36台锅炉的淘汰或改造。此外,完成154台4蒸吨以上锅炉废气达标治理,有效解决锅炉“冒黑烟”问题。

控制VOC(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污染排放。将VOC排放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内容,对未完成VOC污染治理任务的企业坚决不予通过排污许可证年审。目前,全市共有28家VOC排放企业已落实了废气处理设施并实现达标排放。同时,全力推进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全市321家加油站、5座储油库和28辆油罐车已全部按要求完成油气回收治理。

流经惠州市境内的东江是深圳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东江水质直接影响深圳市供水质量。为保障大运会期间深圳市饮用水安全,惠州市积极推进淡水河流域和潼湖流域综合整治工作。目前,两个流域内已建成运行生活污水处理厂8座,总处理能力达29万吨/日,建成配套污水收集主干管道48公里,生活污水处理率均达80%以上。此外,共有132家未纳入污水管网收集范围的企业自建了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总处理能力达1.86万吨/日。今年以来,两个流域内共否决含磷化、表面处理等水污染型项目28宗,否决率达13%,对环境违法行为立案处罚147宗,处罚金额286万元。

惠州与深圳共同建立了淡水河深惠交界插花地整治联席会议制度,推动插花地联防联治。据最新监测数据显示,淡水河和潼湖流域水质不断改善。淡水河紫溪断面水质污染综合指数为1.04,同比下降1.3%,水质相对稳定,比西湖村断面下降28.3%;潼湖平塘出口谢岗涌和东岸涌口水质污染综合指数分别为0.81和0.61,同比分别下降18.6%和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