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成一统 兼修得智慧
2015-03-26
-
◆本报记者徐丽莉
在不久前环境保护部召开的“全国环境信息技术与应用交流会”上,浙江省杭州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电子全程监控(刷卡转运)系统被评为优秀案例。据了解,全国共100多个信息化项目参选,大会共评选出7个优秀案例奖,仅有两个城市获奖,杭州便是其中之一。
杭州市环境信息化建设从2003年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起步,一路扎实稳步推进,相继建成建设项目管理系统、总量控制系统、排污收费系统、权力阳光运行项目等各类业务信息化系统。
从2011年起,杭州市开展以市控以上污染源在线监测监控为重点的数字环保建设。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积累的基础上,2014年起积极创新探索并全面实施以数据整合、展示和应用为重点的智慧环保建设。
如今,由市环境信息中心牵头,杭州已经建成了一源一档动态管理系统、权力阳光运行系统、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系统、危废动态监管系统、移动执法系统等17个系统。杭州市环境信息中心已经成功通过信息化系统研发,向其他省市输出先进的管理体系和理念。
环境保护部信息中心主任程春明曾评价:“杭州市的环境信息化建设走在全国建设的前列,有很多值得借鉴和推广的经验。”经验都有哪些?记者前不久走进杭州市环境信息中心,一探究竟。
因何走在前列?
上有顶层设计,下有制度保障,信息化建设稳步前行
说到杭州的环境信息化建设,不得不提杭州市政府重点推动的“智慧杭州”和“信息经济”。“杭州环境信息化的发展是在杭州信息化建设大环境下开展的。”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徐青山介绍说。
2012年以来,杭州市先后出台了《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智慧杭州”总体规划(2012~2015)》,对“智慧杭州”建设提供了顶层设计方案和指导。2014年,杭州市政府还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信息经济的若干意见》。
作为“智慧杭州”的一部分,为进一步指导和开展智慧环保建设,杭州市环保局开始进行顶层设计,编制完成了《杭州市智慧环保系统总体规划》(下文简称《规划》),对智慧环保的背景、建设目标、整体架构、逻辑体系、具体项目预算和实施时间、制度和财政等保障工作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具体项目的资金预算、建设内容、建成时间等。
以智慧环保中的固废动态监管系统为例,《规划》规定智慧环保阶段将进一步对危废智能监管系统进行升级和完善,这一任务要在2014年完成,主要包括固废动态监管系统的门户建设、污泥转运全过程管理、医疗废物转移RFID管理、GPS监控管理、食品监管管理等。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目前,杭州市危险废物和污泥全过程电子监控已经完成升级,建立了信息卡管理制度。
“《规划》就是智慧环保建设的蓝本,为我们推进智慧环保工作明确了目标,指明了方向。”杭州市环境信息中心主任陈天力告诉记者。同时,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杭州市环保局进一步区分轻重缓急,制定出台了以推进智慧应用为重点的《杭州市环境保护局推进智慧应用,促进智慧经济工作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智慧应用三年行动计划》。
政策和框架设计描绘了智慧环保的“蓝图”,但“蓝图”变为现实还需要规章制度做保障。
为此,杭州市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智慧环保建设的实施意见》、《杭州市环保局信息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试行)》、《杭州市环保局2014年“智慧环保”建设项目管理办法》等具体管理办法和细则,指导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将建设规范和建设成果作为长效机制确立下来。
如《杭州市环保局信息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办法(试行)》对信息化项目立项、采购、建设、验收和应用工作进行了详细的规定,甚至对不同立项金额的项目如何进行立项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投资预算在100万元以下,相关处室填写申请表并编制项目建议书,报送局信息办审核;而预算在100万以上的项目还需编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正是因为上有政策和顶层设计的指导,下有坚实制度的保障,智慧环保才能按照总体规划落地实施,杭州的环境信息化建设才能脱颖而出。”徐青山说。
经验能否复制?
内靠“一把手”,外接“小硅谷”,信息化建设植根热土
事在人为,杭州环境信息话建设的“事”——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都已走在前列,而只有“事”而无“人”,一切也只是空中楼阁。杭州市环境信息化是如何推动的?
杭州环境信息化建设首先离不开“一把手”推动。记者了解到,杭州市市长要求,杭州市空气质量数据、重点污染源监
控数据等各类环保数据需要直接上传到市长办公室,如遇有突发事故,市长可以随时查看数据,并根据需要指导工作。
在环保系统内部,杭州市环保局领导也带头使用各类应用平台,将信息化真正落到了实处。比如为了推动综合信息系统的使用,实现无纸化办公,杭州市环保局局长要求环保系统从上到下,从文件的起草、签发、流转到公示等都必须通过综合信息系统。
为了改变环境信息化起步晚、底子差的情况,充分发挥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后发优势”,实现对环境管理和决策的支撑作用,杭州市环保局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了《关于成立杭州市环境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明确了组织架构和职责分工,建立了项目联系人制等工作制度,规定杭州市环保局副局长徐青山为分管领导、信息中心主任陈天力为具体联系人。
“以往信息化建设由(杭州市环保局)办公室牵头,信息中心是作为技术支撑和运维部门,有了领导小组之后,领导小组组长由局领导担任,信息化项目由领导小组牵头,统一到信息中心建设和运维,加之智慧环保作为杭州市一号工程,环境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极大重视和发展。”陈天力告诉记者。
过去系统建设只是支撑单个业务,对其在环境管理中的应用和效果没有跟进考量,领导小组从全局高度考量信息化项目的应用和效果,如系统是否可以应用于环境管理的整个过程,是否可以取得长效发展。
“正是靠‘一把手’和领导小组双保险,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各项成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陈天力说。
除了“人”、“事”的推动外,杭州信息化建设得“快”还得益于杭州这片孕育高新技术的“福地”。阿里巴巴的总部、网易公司总部、以全线路由器和以太网交换机见长的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视频监控产品的领军企业杭州海康威视……聚集了这样一批高新技术产业,“杭州可以算是中国的硅谷之一。”杭州市政府电子政务办公室主任黄锐说。
据了解,以中国(杭州)智慧信息产业园为代表的智慧信息产业,在杭州已经渐成气候。未来3年~5年,这一平台将集聚150家以上智慧信息产业领域的新锐企业,10000名以上员工,实现年产值百亿以上。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市场部总裁王景颇也告诉记者,杭州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政府不仅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形成了集群效应,而且提供了切实到位的服务工作。“为了支持我们公司的发展,大楼就是由(杭州市)滨江区政府主导建设的,然后租给我们公司,这些都为我们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王景颇说。
就环境信息化来说,无论是环境信息化所需的建设理念还是技术支撑,这片“福地”都为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发展环境也提出了要求。“全过程监控系统就是由海康威视提供的技术支撑。”陈天力告诉记者,正是杭州市有信息化发展的土壤,杭州市的环境信息化才能先行。
未来如何创新?
打造业务之上的抓手,信息化再造环境管理工作流程
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杭州的环境管理已经逐步开始转型。“以前是以人为核心管理环境,极容易出现执法不精准、决策不科学,现在各项工作都依靠信息化手段提供支撑。如今,执法人员执法前不再需要查阅大量资料,移动执法系统可以完成搜索、查阅、定位等所有的工作,并现场完成执法。一定程度上说,信息化再造了环境管理的工作流程。”徐青山说。
同时徐青山也表达了自己的困惑,跑在环境信息化队伍的前列,每一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技术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如何在现有基础上继续保持杭州环境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信息化不应该仅停留于技术层面,信息化发展方向应该是依托信息化带动整个环境管理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这才是环境信息化应有之义。”程春明认为,环境信息中心作为推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部门,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服务的角色,而应该站在决策的全局高度考虑问题,着力挖掘、梳理、分析业务之间的关系,从而为决策提供支撑,真正使得环境管理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实现智能管理和科学决策。
程春明给记者举例说,这就好比一个人去医院看病,要经过一系列程序,比如分诊、挂号、看医生、化验检查等,最后医生综合检查结果开出处方,确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由此可见,业务间的关联和办事程序才是决策的科学依据。环境信息中心未来也要发挥这种统筹和梳理各业务关系的职责,为综合决策提供支撑。
徐青山也表示,杭州市环境信息中心也要从单建系统的思维中解放出来,更多地考虑信息中心的定位和长远发展的抓手,牵头统筹和整合环保部门的服务与监管体系,不断探索和推进在虚拟空间公共平台上的综合社会治理能力。比如开发信息产品,推进数据中心建设等。
(文章转载自《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