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安达——让生态环境更美好

整合资源提效率 智能环保慧民生,南山区环保水务信息化建设取得喜人成绩

2012-08-01

(通讯员 张彩云 记者 张云峰 实习生 傅梦妮)近年来,南山区环保水务局始终坚持“绿色发展”和“生态立区”之路,积极落实“信息强环保”战略,不断探索信息化与多项环保业务融合的新方法、新思路,力求实现全区环境保护工作的便捷化、数字化、规范化。

从2007年开始,区环保水务局联合技术单位力量,尝试以环评审批和环境监理为切入点,不断完善数据库建设和整合各项环保业务,通过近5年的探索与实践,至今年6月,环保信息化二期建设项目通过了验收,从此行政管理、监测监控、监察执法、总量核算、排污申报等多项环保业务全部融合到一个系统,真正实现了全区“环境数据交换一张网,污染源管理一张图,环保业务办公一平台”。

规范业务流程强化岗位责任

基层环境保护涉及审批、监督、监理、监测等多项业务,因权限不同,监管十分困难。通过环保信息化项目建设,区环保水务局将各项业务融合到一个服务平台,并强化了责任,规范了流程和权限,有交杜绝人人情业务的出现。

据介绍,在审批和执法子系统中,环保信息化项目建产了一个从下到上的业务流程,各个环节的权限有着严格的要求,上级对各环节的办理情况一目了然,这有利于监管。在审批系统中,只有行政服务大厅工作人员接到申请表才能建立档案,然后传送至审核人员现场查看,再报领导审批。每一级工作人员对应相应的权限和责任,下级不能超级上报,上级也不能私自修改审批材料。在强化审批人员责任的同时,又规范了业务流程,从源头上杜绝了污染源。

如在执法系统中,建立了从“执法人员—监理所长—分管局领导—局长”的层层审批流程,处罚决定的更改则必须经过一个从上到下的流程,分管局领导要撤销某项处罚,必须先经过监理所长,再到执法人员,这样 环境监理更加严格、规范。

整合各项资源提高行政效率

环保部门的各项业务虽然相互独立,但是互相之间又有参考意义。如执法时首先要查看的是否通过环评审批,排污年审首先看是否有处罚记录。环保信息化项目将审批、监督、监理、监测等数据整合到一个系统,使工作人员能第一时间查到企业的最新资料,准确做出各项决定。

南山区监管的企事业有3500多家,每年的环境信访量达4000件,如何提高效率一直是一个瓶颈。环保信息化项目建成后,每个工作人员,一进入系统就会弹出自己目前的工作任务量。执法人员登录系统,从首先进入的界面中,就能看到自己管辖的片区今天有多少投诉任务需要进行处理,自己承办的业务进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多长到时到期,未完成且即将到期的业务有红灯提醒并有倒计时,一方面倒逼执法人员积极主动工作,同时也有利于各级领导督促下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

区环保水务局着力于打造一支准军化的执法队伍,在资金、物力上进行倾斜,所有执法人员配备了手提电脑、数码相机等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在现场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能当场在环保信息化项目系统中准确查到是否进行过环保审批、以往有没有处罚记录,一方面防止了企业弄虚作假,另一方面为执法提供了准确数据。先进的信息化装备也优化了执法程序,现在执法直接用执法系统进行笔录,当场打印笔录并确认后直接传送至系统,所有现场取证一次性弄完并传送至系统,解

决了一份处罚单来回跑好几次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绘制“污染地图”加强企业监管

给辖区所有企业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这既有利于加强企业的监管,也能及时给各项业务提供数据。

通过环保信息化项目,南山区首先在源头上进行梳理,建立环评审批数据库,并在整个系统中共享,这样各个业务部门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基础数据。同事,环保信息化项目也解决了纸制审批表不环保、难保存等问题。

对于已经通过环评的企业,监督、建立部门及时落实“一企一档”制度,对所有处罚记录及时上传系统。信息化建设将审批、监督、监理3个子系统纳入其中,并将全区所有企业情况纳入数据库,形成了一张巨大的“污染地图”。这样让监督部门的工作更有针对性,同事也为监督部门开具环保守法证明提供了准确地依据。

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急能力

环境事故的应急处理能力是环保部门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区环保水务局一方面加强重点部位、重点企业的监测和监管,另一方面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出动应急队伍,尽量将各种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

通过环保信息化项目,工作人员可对辖区3个水质自动监测站、25个重要污染源、3个大气自动监测站进行视频监控,并且能实时监测数据。水质中的PH值、COD、氨氮、总磷、总氮、铬等7项指标,大气中的PM10、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13个指标,重要污染源的PH值、COD、重金属等6项指标都能实时监测,并对每项指标按照国家标准设置标准值,一旦排放超过标准值,监控中心立即报警。

为了提高应急能力,区环保水务局通过环保信息化项目对全区100多家重点企业进行了卫星定位,在系统中能准确查到企业的地址、性质、主要污染物、经纬度等详细情况,确保第一时间能确定出事地点。同时在系统中之恩对不同性质的环境事故,制定了4套应急预案。当监控中心监测到某水质自动监测站铬超标时,系统会出现红色灯报警,同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根据应急预案中确定的人员、装备等,通过短信发送至应急人员,所有应急队员能第一时间知道事故的具体内容,并根据预案要求进行应急。

加强信访后监督提高公共服务意识

通过环保信息化项目,区环保水务局对环保审批、信访中的受理、催办、统计、后监督等流程进行了进一步完善。目前,南山区环境信访主要来源于电话投诉。在信息化二期建设中,对投诉电话增设了自动录音功能,这对投诉人一般心情比较激动的特点,接通前主动提醒“此次通话会被录音”,一方面能够安抚投诉者的心情,另一方面有效地杜绝了因为心情激动,投诉时说不清楚地点、原因等情况。

另外,信访系统中的“月统计”、“处理情况统计”、“后监督”等功能,有效地规范了每一单信访的处理流程,信访工作人员在系统界面中能清楚地看到处理情况,发现处理不及时的能够及时催办。“后监督”功能对于已经处理完的信访,能将处理情况通过短信的形式第一时间反馈给投诉人。信访系统一方面提高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环境信访的处理情况得到了广大市民的高度肯定。

据区环保水务局局长李健介绍,南山区作为国家生态区,始终坚持“科技强环保”的发展战略,目前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一步考虑将水务部分整合到一个系统中来,用科学技术不断促进环保水务的正规化建设,不断加强各部门的业务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为建设宜居宜业的幸福南山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