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丨《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双向衔接体系》创新案例公布

2025-11-03

10月16日,海南自贸港第二十一批制度集成创新案例新闻发布会在海口召开。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邸伟杰详细介绍了《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双向衔接体系》案例以及实践成效,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宋巍巍就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新闻发言人邸伟杰

谢谢主持人,大家下午好!首先,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海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今天我介绍的案例是《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双向衔接体系》。通过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的有机融合,实现“充分衔接、各有侧重、共享共用、协同发力”,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助推海南自贸港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创新亮点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融合。制定出台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专项立法《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制定《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对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印发全国首个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工作方案,建立相互融合衔接机制,以海口市为试点,推动形成全域动态衔接格局。

二是细化分区要求,实现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持续开展动态更新工作,根据不同管控单元,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各维度提出有针对性的空间准入要求。率先将声环境纳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试点。制定《海南省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跟踪评估工作实施方案》,将衔接融合实施情况作为跟踪评估和更新调整的重要内容。

三是加强互联互通,强化与各类信息化系统平台应用衔接。建立跨部门空间基础数据协同联动机制,实现数据成果实时更新推送和共享共用,推动跨部门联合监管。将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应用服务嵌入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共同为招商引资提供辅助智能研判。构建园区生态环境质量、环境基础设施、邻避效应、环境风险等4条“底线”,作为建设项目入园选址的重要依据。

二、实践成效

一是源头预防实现人居和谐。在各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主动介入,协调好国土空间保护与发展之间的关系。比如,针对美兰机场三期建设噪声大量投诉问题,提出不在噪声影响范围内新增住宅、学校、医院等敏感用地和设施,避免产生新的“邻避效应”,美兰机场噪声投诉量大幅下降。

二是协同创新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与省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土地超市等融合贯通,将生态环境保护要求前置,实现项目高质量落地实施。截至目前,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平台助力项目审批近2900个、规划审查20余个。

三是服务助推美丽海南建设。在国土空间规划分区中传导落实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对新建交通主干线路选线和垃圾焚烧厂等邻避设施选址时,明确提出避让和禁止建设要求,体现生态环境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推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拓展制度集成创新成果,为政府决策、规划编制、项目招引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支撑服务。

谢谢!

记者提问环节

南海网、南国都市报记者

我们留意到案例中提到正在借助大数据开展辅助研判,请问现在有哪些具体的成效?

海南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处长宋巍巍

谢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我省一直在强化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建设,不断深化拓展应用场景:

一是强化立法支撑。《海南自由贸易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定》明确应当加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数字化建设,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等多平台联动,建立数据共享、业务协同机制,实现数据成果实时更新推送和数据共享共用。

二是不断完善平台建设。2021年率先将平台上线海南省“海易办”“海政通”两大省政府综合门户平台,导入了环境质量监测、排污口、污染源、排污许可、项目环评审批等重要数据图层,服务生态环境精细化管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三是开展平台衔接融合。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信息平台与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省工程建设项目策划生成平台、土地超市等平台融合互通,并借助deepseek等先进技术不断拓展平台应用路径,服务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源头预防作用,服务海南自贸港建设。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