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4
导语:从“面对面核查”到“屏对屏监管”,生态环境非现场稽查正在重塑执法新形态。在“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实战大练兵暨执法稽查培训班”举办期间,本刊对话上海、江苏、浙江、河南、陕西五省(市)生态环境执法部门,解析数智化稽查的突破路径——上海市以“移动执法系统”实现全流程线上稽查,江苏省靠“智慧监管平台”完成11.3万条执法笔录的智能分析,浙江省通过“人工+AI”双轮驱动提升稽查效能,河南省凭“全流程闭环机制”精准纠治执法问题,陕西省借“电子取证系统”秒级破解数据造假……各地以技术为支撑、以数据为纽带,破解传统稽查痛点,推动执法监管向更精准、更高效、更智能迈进,为生态环境保护注入数智动能。
Q-1《环境保护》:上海市在非现场稽查方面开展了哪些尝试?在“为基层减负、提稽查质效”的具体实践中,如何通过优化流程、整合资源实现减负增效?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
稽查“无纸化”。上海市要求执法队员将现场检查笔录都实时录入执法监管系统,并同时上传到后台数据库。如此,在稽查部门开展检查时,大幅减轻了原来基层提供大量纸质笔录和材料的负担,直接通过执法监管系统,从时间、地域、企业类型等多个维度开展对比和检查,清楚掌握基层开展检查的频次、内容、规范性,从而发现现场执法过程中的不规范问题,统一标准,提升了执法的规范性。2025年,通过线上开展涉企规范检查专项稽查工作,全面排查了13865条执法记录,向各区推送“无码”检查、检查频次高等问题线索60余条。
评查“练兵化”。案卷评查是生态环境执法稽查的重要内容。2023年以来,上海结合执法大练兵开展案件质控月月评工作,采取“交叉初评+全面复核+综合复评”三级评审模式,对全市50%的处罚案件和全部不予处罚案件进行审查,累计评查2000余件。案卷材料调取、案卷初评复评、实体问题审核、发布情况通报、问题整改跟踪等环节都在线上开展,不仅提升了稽查的专业性和覆盖率,还培养了一批法制审核尖兵,为上海市近两年大练兵案卷评查成绩提升提供助力。
检查“远程化”。上海通过移动执法系统搭建了智能调度和远程指挥决策模块,用“慧眼通”执法眼镜的远程指导辅助的功能,连线现场执法人员,可清楚检查执法人员着装等情况,如发现着装不规范,立即指出并要求整改,拓宽了对执法人员着装稽查的时间和空间。
执法“闭环化”。上海积极推行执法监督回单制度,借助执法对象对执法人员的行为进行监督,闭合执法检查的全流程。现场检查后通过执法监管系统会生成二维码,请执法对象对执法人员文明、规范、廉洁执法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实时上传至后台数据库,稽查部门对有问题反馈回单进行回访,及时查清是否有执法不文明行为,并将查实结果作为年终考核的依据,近3年来已收到反馈回单30000余条,回访问题回单100余件,均查实属于是误勾选,执法人员没有不文明行为。
Q-2《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江苏省如何通过数字化手段破解传统稽查难题,目前取得了哪些突破性进展?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执法监督局:
江苏省以“科技赋能+数字监督”为核心,构建非现场执法稽查体系,破解传统稽查覆盖面窄、效率低等痛点。依托智慧监管平台,创新“执法过程巡查、行为抽查、案卷评查、专项督查”四大场景应用,2024年通过平台对全省11.3万条执法笔录进行了全覆盖分析,发现问题线索3955条,推动执法频次同比下降27%,问题发现率显著提升。
2025年,江苏省进一步优化稽查规则,新增“执法检查‘一刀切’”“应立未立”等情形智能研判标准,1—5月自动生成问题线索2300余条,其中“同企检查超频次”线索276条,有效遏制了“打卡式”执法。同时,将稽查场景延伸至执法人员“进门三件事”(扫码、亮证、出具通知书),通过视频连线抽查覆盖90%的一线执法人员,纠正着装不规范等问题32次,实现“无感稽查”与规范执法的双向提升。
目前,江苏省已形成“数据赋能—智能研判—闭环整改”的非现场稽查模式,既减轻了基层负担,又通过科技手段拧紧执法规范“安全阀”,为全国生态环境执法数字化监管提供了实践样本。
Q-3《环境保护》:浙江省嘉兴市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如何借助“人工+AI”模式提升非现场稽查效能?目前有哪些创新实践与成效?
浙江省嘉兴市生态环境局直属分局:
浙江省嘉兴市以“智慧稽查助手”为核心,构建“人工+AI”双轮驱动的非现场稽查体系,实现从传统人工稽查向数字化智能监管的转型。依托“大综合一体化”执法监管等平台,打造四大应用场景。
在队伍规范化稽查方面,通过执法在线应用场景远程核验人员配备、装备标准及制度建设,2024年推动县级执法机构人员专业结构优化率提升30%。在案卷质量评查中,引入AI大模型构建“智慧评查助手”,将全市历年案卷文书喂入系统训练,实现对法律引用错误、主体不一致等问题的智能识别,问题发现率较人工评查提升40%。
针对涉企执法规范,浙江省嘉兴市从检查计划制定到事后记录审核全流程嵌入数字监管:事前自动核算“双随机”抽查比例;事中通过执法记录仪远程“透视”功能,核查入企检查时长及问题记录一致性,纠正“走过场”执法;事后对同企多次检查未发现问题等情形预警,2025年1—5月推动问题发现率同比提升25%。
此外,系统还能自动生成稽查报告、绘制区县问题画像,将典型案例转化为办案要点库,为执法人员提供风险预警和案例参考。目前,已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闭环整改—反哺执法”的全链条机制,推动稽查效能提升50%以上,相关经验获浙江省委清廉建设表彰。
Q-4《环境保护》: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河南省如何通过非现场稽查破解传统执法难题?在平台建设、方法创新及流程闭环方面有哪些实践经验?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稽查监督处:
河南省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构建非现场执法稽查体系,通过平台建设、方法创新和流程闭环,实现执法稽查从“现场核查”向“无感监管”转型,有效破解传统执法中多头检查、效能不高等问题。
在平台建设上,突出“全、深、细、实”四大特点。“全”即归集水、气、污染源在线监控等32项数据共8亿条,形成11类数据库,实现基础数据无遗漏;“深”即对执法队伍、案件办理等数据进行多维度深度分析,为决策提供支撑;“细”即细化执法检查、案件办理全流程,如将检查任务分为指定检查和随机检查,明确各环节标准;“实”即构建动态执法地图,实时更新执法人员轨迹,支持视频连线实时沟通。
在稽查方法上,针对不同问题精准发力。对不合法、不科学问题,通过查询行政执法主体公示信息、分析执法频次等方式排查超上限检查等情况;对不严格、不规范问题,核查检查方案和笔录完整性等;对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梳理处罚金额异常、案件超期等线索;对不文明、不廉洁问题,通过执法记录仪视频记录、电话回访等方式监督执法行为。
在流程闭环上,形成“发现—推送—核查—审核”机制。上级生态环境部门精准发现问题后,每月推送至下级;下级生态环境部门15日内反馈整改情况,经上级部门审核把关,确保问题整改闭环。
通过这些实践,河南省既为基层和企业减负,又提升了执法规范性与精准度,推动生态环境执法向数字化、科学化转型。
Q-5《环境保护》:陕西省在生态环境执法信息化建设中,有哪些突破性举措及成效?针对在线监控数据造假等技术型违法,陕西省有哪些创新应对手段?
陕西省生态环境执法总队:
陕西省以“非现场执法平台+数智化锚点体系+电子取证系统”为核心,构建智慧监管体系。其中,平台打通24个信息化系统,接入3.7亿条数据,为5.5万家企业赋“红黄绿”三色码,精准输出违法线索47条;数智化“锚点”体系实现企业“产治排”设施亚米级定位,执法全流程可视、可回溯;电子取证系统以秒级频率破解数据造假,将违法成本提升3倍以上。目前,已覆盖8个地市,推动执法从“人海战术”向“数智精准”转型,既减少现场检查频次,又提升监管效能。
陕西省研发的“电子取证系统”以秒级频率采集监控设备数字与模拟信号,可识别篡改参数、删除超标数据等隐蔽违法行为。曾有企业通过第三方软件篡改烟气监测数据,系统实时捕获参数异常波动并永久留存证据,为执法提供关键支撑。该系统将造假成本提升3倍以上,倒逼第三方运维企业拒绝造假,目前已在8个地市应用,形成“技术反制+信用惩戒”的监管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