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执法队员如何监管15万户企业?数字赋能提升上海环境执法效能

2024-08-29

“通过卫星遥感数据比对,发现疑似违法固废堆放点107.67㎡。”一场例行卫星遥感数据分析会后,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根据线索,立即组织无人机拍照取证,发现某企业在厂区内露天堆放废泡沫及海绵等固废,存在环境污染风险隐患。执法人员立即前往现场核实,并督促指导企业按规处置。

借助专业第三方力量,上海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建立“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实地核查”模式,天空地一体化全覆盖清查违规固废堆点,从问题发现到闭环过程只需3-5天,有效解决了地面调查覆盖面不足、监管效率不高等问题。

“800多名环境执法队员,要面对上海全市15万户监管企业、4万亿级GDP的配套环境监管,破解超大城市环境执法‘事多人少’瓶颈,必须依靠科技赋能,实现从‘人防为主’向‘技防优先’的转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党委书记章营军说。

“智能眼镜”一手规范取证

“戴上智能眼镜,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队员朱杰说。

将“智能眼镜”连接上手机,打开移动执法系统APP,右眼的前端棱镜显示器就出现了眼前所见的场景,画面也同时被记录在手机上。执法行动结束后,执法员还可在手机上使用数据剪辑及传输功能实现规范取证,有效解决了传统肩挂式执法记录仪无法聚焦、画面抖动、数据传输等问题。

执法现场遇到“疑难杂症”怎么办?“智能眼镜”还可以提供“远程协助”。执法队员把现场情况传回后台,指挥员和专家坐阵“家中”即时指导。

“指纹库”快速锁定污染源

走航监测车是近年大气环境监测使用的一项“神器”。通过搭载质谱仪、激光雷达等感应装置,走航监测车能够“闻”出空气中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颗粒物、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百余种污染物的浓度和分布情况,并将数据实时转化为红黄绿等颜色信息显示在电脑屏幕上,帮助监测部门对废气超标的监管实现“从点到面”的跃升。

然而,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走航车监测车虽然可以快速实现全覆盖巡测,及时发现异常高值,但该区域上风向周边可能有众多企业,如何快速锁定目标?

上海某化学工业区的智慧化监管平台上,企业原辅材料使用、VOCs排放种类等特征被详细录入,形成“指纹库”。针对走航监测发现的异常高值,通过特征比对、辅助决策,可以匹配污染点位,实现快速溯源。“这等于为走航车增加了‘外挂大脑’。”化工区技术人员说。

在一次空气质量保障专项执法期间,执法队员在后台收到实时推送的异常高值信息,第一时间根据智慧监管平台上呈现的风向、因子类型和三维地图信息初步确定疑似企业,不到5分钟,执法人员到达企业现场,发现该企业有机废水池正在进行清淤泥作业,淤泥散发出明显异味。

“大数据分析”及时发现违规

在线监测的普及让执法队员“足不出户”,也能实现对企业现场态势的感知。然而,系统每几分钟就更新一次数据,仅一个园区的在线设备就有数百个,执法队员通过肉眼观察、人工分析,只能淹没在数据的海洋里。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借助上海的科研优势,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对某工业园区内42家排污单位的157个废气排口、60个废水排口开展基于在线数据挖掘的非现场监管跟踪分析工作。针对企业在线监控设施工作方式建立大数据模型,从“污染源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直接获取企业在线数据,还可以直接从全国排污许可证管理信息平台获取企业各排口污染物对应的许可排放浓度限值及适用条件,对二者进行实时数据比对,从而判断数据是否存在超标情况。

数据分析结果让执法人员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底。去年,执法队员根据大数据统计分析中列出的重点问题,在该园区开展专项检查63户次,立案查处在线超标、在线不正常运行、在线数据造假和第三方运维不规范等案件7件,问题发现率显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