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开放活动 | 走近生态环境监测设施 感受“数智化”发展魅力

2024-04-12

不在现场也能参观监测站点,茅洲河水站、365米气象与空气监测立体综合监测塔、碳源汇监测、海洋浮标监测在数字空间中真实呈现;利用RFID技术,实现智能机器人扫码、音控、送样功能并与智能化实验室无缝连接;建立多元数据融合高速通道,推动前端感知、手工、走航等数据的汇聚、分析与应用……广东省深圳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站(以下简称“深圳监测中心站”)近年来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监测体系“数智化”转型,率先打造智慧深圳生态环境应用的新标杆。

3月30日上午,深圳监测中心站举办2024届深圳市生态自然学校志愿者教师招募面试暨生态环境监测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邀请30余名来自各行各业的自然学校志愿者教师“准学员”,走进位于深圳福田区的上梅林监测大楼,切身感受深圳生态环境监测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成果,体验了一堂“高大上”的生态环境监测志愿服务培训课程。本次参与活动的市民是报名参加了2024年自然学校志愿者教师招募,并通过简历筛选、电话沟通2轮初选成功进入线下面试的候选学员。

在监测大楼一楼,市民们通过展板和“深圳环境监测的一天”大屏详细了解深圳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整体情况。通过触屏电视,市民们查看全市空气实时监测数据,不时点击、询问,了解自己工作或生活所在街道、区域的空气质量。随后,市民们现场参观了一楼主题图片展,了解近十年深圳生态环境监测工作以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情况,感受到了深圳探索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成果。

在环境质量预报预警中心,市区高精度大气监测网络的多种自动监测数据在这里实时呈现,市民更深入了解了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的由来。得益于数字孪生技术,市民们“身临其境”地参观了福田红树林碳汇监测塔、茅洲河水质自动监测站、马峦山高精度碳监测站、杨梅坑生态监测基地等站点,更直观地了解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过程。

深圳监测中心站将数字技术中的交互技术、电子游戏技术、物联网技术、AI技术和生态监测业务相结合,实现“地表-市域-城区-监测站点-监测仪器仪表-样本模型”多层次、多尺度模型来表达孪生数据分级体系,还将技术专家打造成“3D数字人”,通过逼真的肢体动作,用生活化的言语向市民们介绍环境监测现状、成果,增加了更为真实的互动体验感。该应用目前已在深圳10个代表性的生态监测站点搭建形成。

随后,市民们来到环境监测分析实验室,了解反映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质量的指标和判定污染程度的监测数据的产生过程,他们对智能化实验室建设、新污染物监测和环境DNA监测情况尤为关注,听得认真、看得仔细,不时询问工作流程和技术应用情况。

深圳监测中心站于2023年率先建成的智能化实验室,实现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氨氮、总磷、总氮等9项指标全流程自动分析,目前已应用于市内21个公园内湖和75条小型河流的水质监测;拓展了200多种新污染物监测方法,并挂牌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深圳);环境DNA分子实验室配备先进的核酸提取仪、二代测序仪等精密仪器,突破传统环境监测分析方法,开展分子学领域生态环境监测。

目前,深圳监测中心站已完成2024届深圳生态监测自然学校环保志愿者教师招募工作,并通过线下面试遴选出了20名优秀志愿者教师学员,下一步将为他们开展系列课程培训。深圳监测中心站将依托生态环境监测站点、自然学校和“深圳市环境监测志愿服务队”等优势资源和平台,深入开展环境监测设施开放、环境科普宣传和志愿服务进学校进社区等“我为群众讲监测”系列实践活动,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扎根基层、深入人心。